希達電子作為國內最早專注COB技術的代表企業之一,近年一直與行家說Display保持著深度對話的傳統。每年,希達電子總經理王瑞光都會針對行業熱點與挑戰,提出獨到見解,為產業發展提出新方向。
2023年,COB技術進入“狂飆”時代,王瑞光呼吁,行業理性看待COB價格戰,避免陷入無序競爭。 2024年,他明確指出,COB價格已回歸理性,市場發展趨于穩定,展現出明確的增長潛力。 2025年,在近日的深度交流中,王瑞光又向行家說Display分享了一個核心觀點:COB技術在未來5年-10年內仍將保持旺盛的生命力,這是行業共同努力的、來之不易的成果。他呼吁,不論是制造商還是應用方,希望都能共同珍惜這一高光時刻,推動COB技術邁向更高水平。
以下為行家說Display摘取的對話重點,分享希達電子在COB技術路線上的最新布局,以及王瑞光對COB發展的最新思考。
01關于COB的幾種現象
行家說Display:結合今年Q1表現,以及ISE、ISLE兩大展會情況來看,相比往年,COB產業發展的局面,給您最大的感受與不同是什么?希達王瑞光:總體來看,COB已經真正成為小間距LED顯示屏的主流之一,并且進入穩定發展期,但也存在一些遺憾。主要有以下幾種現象或變化:
1)只要是小間距LED環節的企業,無論是自研還是采購的,均會展出COB相關產品。
2)COB總體水平在提升,特別是表面一致性、顯示完整度等方面,現在在展會上可以看到,出現壞點的相對來說也少了很多。
3)P1.2以下應用目前已經是絕對主力。
4)有點遺憾的是,質量和可靠性的平均水平仍需要再進一步提高,去年和今年,陸續有一些廠家都吃了“質量虧“。比如漏電、毛毛蟲問題或是墨色一致性問題。
02關于大幅度降本后的COB市場
行家說Display:希達是產業最早專注COB的代表企業之一,見證了COB從技術探索到市場爆發的完整歷程?,F在行業中出現了兩種態度:一種是在享受技術普及帶來的市場紅利;另一鐘則在懷念COB憑借高端定制化標簽,獲取可觀利潤的、尚未完全爆發的時期。您是哪一種?希達王瑞光:確實如你所說,COB已經進入了非常殘酷的競爭時代,部分企業會壓力巨大。但我認為,這是一個“有希望的技術”必經的客觀、自然發展過程。前面我也講了兩種現象,一種是好的現象,一種是存在遺憾的現象。這個事情也是分兩面看。首先,當事情發生的時候,企業壓力當然很大,因為突然就把價格打下來了,那企業原有的庫存價值就可能折半了;但從另外一種角度看,原材料端的價格實現快速的、大幅度的降本后,對大家都有很大好處,市場空間打開了,才有機會進入主流市場。對希達來說,現在希達與行業平均水平的“價格差”小了,但是“質量差”大了。以前大家對希達的印象是:產品好,但貴;現在希達要給大家的品牌形象是:產品好,價格也好;所以說對希達來說,相比以前,現在的日子可能更好過了。
03關于COB產能過剩問題
行家說Display:從您的角度,感覺今年COB產能是否過剩?是否可能引發新一輪價格戰?希達王瑞光:產能問題我覺得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:
1)目前部分中小規模工廠的產能其實是處于閑置狀態,例如每月約1000平方米的產能未充分利用。
2)產能過剩是一個交替的過程,閑置產能會逐步被消化,同時仍有新產能不斷加入。
3)產能的適度過剩反映了行業正處于爬坡階段,未來有望逐步實現供需平衡。
04關于COB往大間距or微間距滲透的策略
行家說Display:目前行業呈現"雙軌并行"態勢:一種向上往P1.5以上發展,追求更大規模效應;一種則往P0.9方向拓展,追求更高利潤。那從希達的策略來看,是否更傾向后一種?
希達王瑞光:從我們的角度看,市場或客戶需要什么產品,我們就能提供什么產品,在這一點上沒有什么難度。但是確實,越往大的間距,價格壓力就越大, P1.2以下產品的價格壓力則相對會小。以今年的形勢來看,我們認為SMD和COB的競爭,成本上已經沒有障礙,所以COB會繼續加速滲透到P1.5和P1.8,甚至是一些戶外產品。而COB在P1.0以下的市場也已經是絕對主力,從希達的基因和策略來看,我們會更專注于單面積產值更大的P1.2及以下的場景和市場。
05關于COB今年產品的進步
行家說Display:您剛剛前面提到COB產品在表面一致性、顯示完整度等方面的水平有了提升,今年展出的產品里有哪些具體的體現?
希達王瑞光:以前COB產品比較受詬病的問題主要有墨色一致性問題、毛毛蟲問題、亮度不足問題等。今年我們展出的產品已經完美解決了這些問題,讓很多數據不是停在指標里,而是真實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。比如S系列新品,我們突破了亮度增強技術,實現亮度不變的情況下功耗能減30%以上;亮度翻倍增加的情況下,功耗仍然保持不變。
06關于COB與MiP的競合關系
行家說Display:MiP技術也在進步,今年有些COB廠商也推出了MiP產品,他們認為,COB與Micro級MiP不是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,終端來看仍然可制成使用Micro級MiP器件的COB產品,您怎么看?
希達王瑞光:目前行業中所稱的COB技術,實際上是直接采用“倒裝Mini LED芯片”工藝,即將芯片直接固晶在PCB或載體上;而MiP(Micro LED in Package)則是經過二次封裝的技術,本質上是將芯片封裝成獨立的器件后再進行組裝,兩者在工藝路徑上存在顯著差異。然而,一個關鍵點在于,COB廠商現有的固晶設備可以兼容Micro級MiP器件的后道工藝。這意味著,一旦Micro級MiP技術實現規?;慨a,COB廠家憑借現有設備和技術積累,能夠快速切入MiP領域,并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定優勢。MiP當前的問題是成本問題尚未解決,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,技術成熟度仍需時間提升。
而COB技術經過多年發展,已具備穩定性和成熟度,在像素復用等特定應用場景中,COB還有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(希達今年特別展出了虛擬像素P0.3可量產的產品)。預計COB技術生命周期可達5-10年。所以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,不論是制造商還是應用方,都能共同珍惜這一高光時刻,良性競爭,推動COB產業邁向更高水平。